肖明媚荣获“传统面具编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大师”的称号,这不仅是对她卓越技艺的认可,更是对她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无私奉献的高度评价。
传统面具编织技艺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,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历史价值。它不仅在各种民间表演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还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多样的材料选择,展示了各个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。然而,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,传统面具编织技艺面临着传承危机和发展困境。
面具,藏语中称“巴”,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。在西藏,人们喜欢用面具来阐释表演活动中人物的表情、性格等,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、劳动、娱乐有着直接的关系。传统面具编织技艺在不同民族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,如藏族的面具制作技艺融合了宗教文化和古代藏族、古印度艺术风格,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。在藏族地区,面具制作技艺历史悠久,早在赤松德赞时代,藏区各地就开始用泥塑人物形象,到松赞干布时期发展成为民间泥塑手工技艺。藏族面具主要分为寺庙神舞面具、藏戏面具和歌舞面具等,这些面具的制作材料多样,包括编织、布制、纸制、木雕和泥塑等。
1995年始,肖明媚就开始编织衣服,此后不间断有创制编织类物品,继而走上传统面具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发展,尽管传统面具编织技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,但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技艺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,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缺乏兴趣,导致技艺传承出现断层。许多老艺人年事已高,技艺传承面临无人接班的困境。在藏族地区,虽然有一些年轻的艺人继承了面具制作技艺,但整体上仍显得人才匮乏。
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和消费者,肖明媚认为传统面具编织技艺需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,与现代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念相结合,创作出更多具有现代感和实用性的作品。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视,传统面具编织技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欣赏和喜爱。传统面具编织技艺可以与现代艺术相结合,创作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作品。例如,将传统面具的元素融入到现代雕塑、绘画和设计中,形成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。同时,通过举办展览、演出等活动,展示传统面具编织技艺的独特魅力,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。
肖明媚致力于加强传统面具编织技艺的教育和普及工作,培养更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才。可以在学校、社区等场所开设传统面具编织技艺课程,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这一技艺。同时,通过举办培训班、讲座等活动,提高艺人的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。并加强与国际非遗保护组织的交流与合作,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,推动传统面具编织技艺的国际传播和交流。可以举办国际面具文化节、手工艺展览等活动,展示中国传统面具编织技艺的独特魅力,增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。
传统面具编织技艺不仅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。它承载着各个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,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。